往來歐美或從事外貿、金融的讀者也許發現,上周末歐美國家紛紛將時鐘向前撥動了一小時,進入夏令時(Daylight Saving Time, DST)。夏令時的「發明」已有八十多年歷史,從最初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採用到今,爭論不斷。二○○五年美國修改法案將夏令時延長一個月,而俄羅斯卻永久廢除夏令時,夏令時也由節約能源,發展成牽涉到經濟、能源、健康等各方面利益的政治工具。
早在十八世紀末,富蘭克林(Benjamin Franklin)就有夏令時的構思,但真正意義上的實施卻由德國在一九一六年開始,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節約能源,希望打贏戰爭。英、法、俄、美等國為了在一戰中不處於劣勢,紛紛仿效,戰爭結束後即宣布廢止。因此,戰爭與夏令時息息相關,印度、澳洲等國也如此。之後能源危機又讓夏令時成了節約能源訴求的解決方法。現今利用日光來減少能源消耗的夏令時,則成了說客及政客的辭令。
在美國,夏令時是政治鬥爭的產物,早期金融從業者為與倫敦交易所有時間上的重叠,不時游說政府採取和延長夏令時;旅遊業、零售業、體育業也因獲得更多金錢利益而支持政府推動夏令時的立法。但農業從業者卻因人為地撥動時間,擾亂了牲畜和農作物的自然作息規律,令農作物減產,故他們極力反對夏令時。夏令時遂演變成各方利益代表游說政府爭取自身利益的產物,「節約日光」的概念卻淪為光鮮的外衣。二○○五年美國能源政策法案延長了夏令時,一年有八個月人為提早了一個小時。二○○九年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(Dmitry Medvedev)卻考慮到每年更改時間對民眾身心健康的影響,永久取消冬令時和夏令時轉換。可見夏令時獨特的政經特性。
夏令時又影響交通、電子等行業,產生額外負擔。許多政策最初是善意的,卻因時代變遷,成了政治鬥爭的產物。夏令時「節能」的功能不斷消失,其作用需不斷反思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