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科學家培根的“釀蜜法”:
我們不應該像螞蟻一樣單只收集,也不應該像蜘蛛一樣光會在肚裡抽絲,而應該像蜜蜂一樣采百花釀甜蜜。
1. 學者陳善的“出入法”:既能鑽得進去,又要跳得出來。
2. 數學家華羅庚的“厚薄法”:書由厚變薄是閱讀能力提高的標誌。
3. 學問的“識理法”:“讀有字書,識沒字理。”
4. 戲劇家克尼雅日寧的“有無法”:要讀懂書上所沒有東西。
5. 理學家朱熹的“三到法”:讀書有三到: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
6. 哲學家王充的“古今法”:“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,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。”
8.儒學家子思的“五覺察法”: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”
9.古文學家韓愈的“提要鉤玄法”:“記事者必提其要,纂言者必鉤其玄。”
1. 教育家孔丘的“學思結合法”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
2. 小說家巴爾扎克的“反問法”: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是問號。
3. 作家列夫·托爾斯泰的“思維法”:只有靠積極思維得來的才是真正知識。
4. 道德家老子的“得惑法”:“不則得,多則惑。”
5. 心理學家洛克的“多少法”:學習廣博的決竅是:一下子不要學很多東西。
6. 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“循序漸進法”:要想一下全知道,就意味著什麼也不會知道。
7. 孔子弟子子夏的“溫故知新法”:“日知其所無,月無忘期所能。”
8. 文學家伏爾泰的“再讀法”:“重新再讀一本舊書,就仿佛與老友重逢。”
9. 哲學家狄慈根的“重複法”:“重複是學習之母。”
10. 桐城派學者姚鼐的“三端法”:(1)義理;(2)考證;(3)文章。
20.古文學家歐陽修的“三上法”:(1)馬上;(2)枕上;(3)廁上。
21.學者董遇的“三餘法”:冬為年餘,夜為晝余,雨天為時餘。
22.數學家科爾的“星期日法”:用三年的全部星期日證明一數學公式。
23.歷史學家陳垣的“讀目法”:讀書先讀目錄,心中有數。
24.學者陸世儀的“分類法”:凡讀書分類,不惟有益,且兼省心目。
25.學問家王盛鳴的“竭澤法”:知識如魚,目錄如網,用網在書海中打撈。
26.科學家波爾克的“消化法”:讀書而不動腦,等於吃飯而不消化。
27.化學家貝爾納的“發現法”:受過未知物折磨的人,不會知道什麼是發現的快樂。
28.兒童文學家冰心的“創新法”:讀書恨與古人同。
29.學者阮葵的“冷熱法”:按書的內容,分別採用冷看或者熱讀。
30.天文學家哥白尼的“合精法”:要善於集合相近學科的理論精華。
31.自然主義者左拉的“探索法”: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。
32.教育家布魯納的“興趣法”:學習的最好刺激,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。
33.國學家章學誠的“切己法”:“不切己者,雖泰山而不顧。”
34.史學家侯外廬的“熱處理法”:讀書學習都應趁熱打鐵。
35.科學家巴斯德的“堅持法”: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是我的堅持精神。
36.作家李准的“濃淡法”:先濃後淡更有味。
37.孟軻的“獨立思考法”:“盡信書不如無書”。
38.作家福樓拜的“發掘法”:最細微的事物裡也會有未被認識到的東西。
39.短篇小說家馬克·吐溫的“專注法”:只要能專注就能取得連自己都會吃驚的成就。
40.史學家顧炎武的“新舊法”:顧炎武每年用 3個月複習舊知識,其餘時間學新書。
想不到現在會看的到想要用到的東西,受教了
回覆刪除